破解加沙人道困局更需国际社会采取实质行动
近期,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宣称,若以色列不终结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将承认巴勒斯坦国。自新一轮巴以冲突在加沙地带爆发以来,该地区的人道主义状况急剧恶化,平民伤亡众多,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毁,食品与医疗物资极度短缺。国际社会呼吁停火并改善人道状况的呼声日益强烈。
在此背景下,多个国家以承认巴勒斯坦国为筹码,试图促使以色列调整其在加沙的军事行动策略。然而,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仅属于政治层面的表态,若缺乏实质性的配套举措,此类表态难以打破当前加沙地区面临的人道主义困境。
类似的外交博弈在巴以问题上并非首次出现。在既往的巴以冲突升级阶段,国际社会曾多次向以色列施加压力,敦促其停止军事占领行为、保障人道救援。也有部分国家以采取外交举措相威胁,试图促使以色列转变立场并改变行动。然而,以色列基于自身安全考量及地缘政治战略因素,多次对各国的施压展现出强硬的抗拒态度。历史过往表明,国际社会的道义谴责若缺乏实质性的约束措施,往往沦为象征性表态。只要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依然稳固,只要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军售合同持续不断,外交警告就注定难以发挥实际作用。这种缺乏实际行动支撑的施压政策,对以色列来说也仅仅是“纸老虎”。
以色列之所以实施禁止国际人道主义物资进入加沙的举措,其背后存在多重动机。在安全维度上,以色列认为哈马斯借助人道物资输送通道获取军事资源,故而对进入加沙的物资加以严格管控,旨在切断哈马斯可能的军事补给路径。从政治战略层面考量,以色列试图通过限制加沙地区的物资供给来从根源上削弱巴勒斯坦人在当地的生存根基,为其未来在加沙地区实现政治主导奠定基础。此外,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承受着来自国内极右翼政党的压力,持续对外部保持强硬姿态是他巩固执政联盟的关键策略。在上述安全逻辑的驱使下,以色列通过系统性破坏巴勒斯坦基础设施,大大增加了其经济重建的难度,迫使加沙地区人口大规模迁移,进而加剧了该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
面对加沙的人道主义灾难,国际社会的谴责声浪持续高涨。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决议呼吁停火,人权理事会也多次启动机制调查以色列的战争罪,欧盟则对以色列的武器出口进行审查。然而,这些努力始终未能转化为对以色列有效的实质约束。美国作为以色列的关键盟友,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行使否决权,阻碍了国际社会通过具有强制力的决议;欧洲国家在军事出口等方面与以色列保持联系,导致在巴以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的立场;国际法院等国际法机构缺乏强制执行机制。因此,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约束力因各方利益博弈、地缘政治复杂性及有效机制的缺失而被显著削弱,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加沙的人道主义困境。
展望加沙地区的未来,若国际社会依旧停留在“谴责式关注”层面,加沙的前景堪忧。在政治领域,倘若人道主义危机持续加剧,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将丧失通过谈判争取自身权益的关键筹码。从经济维度来看,加沙当前本就脆弱的经济体系将因封锁而陷入全面瘫痪,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将失去最为基础的物质支撑。生存条件的恶化可能会让巴勒斯坦青年的前景更加迷茫,极端主义势力或将借此机会滋生蔓延,进而成为未来地区暴力活动的土壤。此外,加沙冲突的外溢效应将更为显著,给整个地区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要真正改善加沙现状,国际社会需要实施系统性、实质性的行动方案。唯有凝聚国际共识,通过外交、经济等多维手段形成对以色列的刚性约束,推动巴以双方重返政治谈判轨道,切实落实联合国相关决议,保障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益,才有可能真正改善加沙的严峻形势。这要求主要大国,尤其是美国,停止对以色列的单方面外交庇护,支持并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议,支持部署国际维和人员以保障人道走廊的畅通、监督停火并启动和谈的政治进程。
然而,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异常复杂,各方利益诉求差异巨大,实现这一目标将面临重重困难。只有当“承认巴勒斯坦国”不再局限于外交辞令,当国际社会的谴责转化为具体施压手段时,加沙地区才能真正迎来曙光。(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智库研究员舒梦)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