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泼斯坦案何以撕裂特朗普基本盘?
2019年8月,涉嫌参与组织未成年人性交易的美国富商爱泼斯坦在狱中离奇死亡。自此,案件中所谓的“客户名单”犹如一枚延时的“政治炸弹”,深埋美国政坛。2025年7月,随着司法部一纸备忘录断然否认该名单存在,特朗普从“揭秘英雄”跌落为“掩盖帮凶”。此举不仅引爆了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阵营的内部信任危机,更动摇了特朗普的执政根基。
爱泼斯坦案何以撕裂MAGA阵营
“政治支票”无法兑现。2024年竞选期间,特朗普将爱泼斯坦案打造成揭露“深层政府”腐败的核心武器,承诺当选后将公布涉案“客户名单”。此举触发了MAGA阵营对“深层政府”的愤慨情绪,成功凝聚了一批核心选民。然而,特朗普在执政后的行动却与竞选时的承诺相去甚远。7月7日,司法部与联邦调查局联合声明称“不存在客户名单”,并重申爱泼斯坦系自杀而非他杀。这一结论与特朗普阵营的长期宣传前后矛盾。对MAGA群体而言,爱泼斯坦案不仅是性犯罪丑闻,更是证实“深层政府操控司法”的关键证据。特朗普“说一套做一套”的行径,被部分支持者视为赤裸裸的欺骗,引发MAGA阵营内部分裂。
证据“漂移”引发怀疑。该案件本身疑点众多。爱泼斯坦牢房监控视频存在关键的1分钟缺失,官方虽解释“设备老旧”却难以服众;法医报告指出其死因更符合“他杀”特征,与官方“自杀”结论矛盾;7月23日《华尔街日报》披露,特朗普知晓自己的名字曾出现在案件资料里。这无疑为“权贵灭口”的阴谋论叙事再添一剂猛料。而特朗普政府的回避与遮掩,进一步加剧了MAGA支持者对于此案的怀疑,动摇了他们对特朗普的信任。
触及年轻群体价值观底线。MAGA阵营中不同世代对爱泼斯坦丑闻的反应凸显了深刻的价值鸿沟。年轻MAGA支持者成长于信息透明的互联网时代,社会正义感较强,将“虐待未成年人”与“恋童癖”视为绝不可触碰的红线。特朗普对此案的刻意淡化背离了年轻群体对“终结旧政治积弊”的期待,并在MAGA运动的根基中,凿开了一道日渐扩大的结构性代际间隙。
特朗普政府做法引发连锁反应
党内“倒戈”加剧裂痕。作为特朗普在国会的重要盟友,国会众议院议长约翰逊7月15日公开表示“应公开所有文件,由民众判断”。这一立场与特朗普“停止讨论爱泼斯坦”的指令背道而驰。7月23日,多名共和党议员“倒戈”支持民主党人的动议,要求司法部公开爱泼斯坦案相关文件并启动传票程序。这些党内“倒戈”的行为,打破了MAGA阵营看似稳固的权力结构和“忠诚联盟”,也让特朗普在应对此案时压力倍增。
司法围猎。在司法部声明“不存在客户名单”后,民主党迅速采取司法攻势。7月23日,在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杰弗里斯等民主党人推动下,监督委员会联邦执法小组委员会以8比2通过动议,要求司法部公开相关文件。此时众议院正因该争议准备提前休会,而两党对“彻底透明”的呼声,使爱泼斯坦案从总统日程边缘重回政治风暴中心。
道德审判。随着该案新证据的持续曝光,特朗普的公众形象严重受损。近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曝光特朗普婚礼时与爱泼斯坦的亲密互动视频;《华尔街日报》披露特朗普写给爱泼斯坦的露骨生日信件。尽管特朗普团队极力斥其为“假新闻”,并提起索赔额高达100亿美元的诽谤诉讼,但民调显示,62%的共和党支持者仍认为“政府隐瞒了客户名单”。这种道德污名化效应显著影响了特朗普的关键选民群体,尤其是郊区女性选民。她们对“权贵性交易”的厌恶情绪可能会影响选票走向,导致特朗普的支持率下滑。
政治分流。共和党内部在爱泼斯坦案上的态度分化已超越一般政策分歧,俨然升级为“路线斗争”。民粹意见领袖班农声称该案是“深层政府”妄图击败特朗普的阴谋,呼吁MAGA群体应更团结一致;右翼活动人士劳拉?卢默警告说,特朗普的处理方式可能“吞噬其总统任期”,并呼吁对爱泼斯坦案进行彻查;保守派人士塔克?卡尔森则声称爱泼斯坦案与以色列摩萨德有关,指责以色列暗中干预美国内政;司法部长邦迪与保守派意见领袖、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副局长邦吉诺就公布名单产生激烈争执。
持续扩大的党内分裂已演变为高悬于2026年中期选举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共和党因该案失去众议院多数席位,特朗普的立法议程将受到更多阻碍。此外,马斯克借势成立的“美国党”将“曝光爱泼斯坦客户名单”作为核心纲领,可能分流MAGA阵营的极端支持者,形成第三党威胁,进一步打乱共和党的政治布局。
特朗普的应对策略与局势展望
面对爱泼斯坦案带来的重重压力,特朗普并非毫无还手之力。他采取“以攻代守”的策略,试图以进攻摆脱当前被动处境。
一方面,特朗普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转移公众注意力。他突然公布马丁?路德?金遇刺档案;翻出“通俄门”旧账,指责前总统奥巴马“阴谋叛国”等。与此同时,白宫试图以“公共利益”为由,推动法院解密只包含该案少数材料的部分大陪审团证词,试图“蒙混过关”。
另一方面,特朗普采取其惯用的“受害者叙事”,通过起诉媒体等方式塑造自己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形象,激发MAGA传统保守派的同情与支持。此外,他还通过强调关税、移民等传统议题,试图将选民关注焦点拉回自身优势领域。
然而,爱泼斯坦案对美国政治生态的影响已难以消除。《纽约时报》称,该案件对美国人来说仍是一个“黑匣子”。或许,爱泼斯坦案的真正破坏力,不在于最终是否曝光“客户名单”,而在于它让越来越多的人看清,在权力与利益的博弈中,所谓的“正义承诺”只是政客争夺选票的工具,这才是比任何“名单”都更值得警惕的深层危机。(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寇恬瑞)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